調查動機
  一直以來,農村宅基地就是農村土地法律問題的一個關鍵點,但大多討論的是宅基地流轉問題。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一些農村面臨了無宅基地可分的情況,新增農村人口的自建房被認定為“非法”。這樣的宅基地困境前不久在安徽省淮北市出現。
  □本報記者範傳貴
  一臺佈滿灰塵的弔扇趴在地上,被層層疊疊的彩鋼板和鐵框架壓著。10月14日上午,寇思祥站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家裡,透過縫隙給記者指了指:“東西都來不及搬,全壓在裡面了。”
  這是一起得到官方證實的強拆。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任圩街道辦事處的一個報告上,它被這樣描述:“2013年3月21日中午,在相湖項目施工過程中,寇灣社區一組居民寇思祥、李新河、劉懷軍三戶房屋被人用車強行拆除。”
  幾個月過去,寇思祥如今仍無處可去,睡在一間幸未被拆除的屋子裡。這名48歲的泥瓦工,在8年前自己動手蓋起了這幾間屋子,帶著兒子、女兒居住。原來村裡的兩間老屋則留給了剛剛結婚的大兒子。
  但由於房屋所在地塊未能從官方獲得宅基地身份,它們被認定為違章建築。同樣面臨宅基地身份之惑的,還有在同一地塊上的90餘戶人家。區別是,寇思祥、李新河和劉懷軍的房屋已經建成,其他人家則只打了石基礎。
  今年以來,隨著對該地塊徵地拆遷的推進,該地塊是否屬於宅基地?這將直接決定寇思祥等戶家安何處,也決定著開發項目是否能夠順利推進。
  寇灣社區一組的宅基地身份之困,同樣困惑著全國許多城郊接合部農村。
  全村分地建房屋
  相山區位於淮北市中心,是淮北市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在歷史變遷中,隸屬於相山區的任圩街道始終處於淮北市的近郊區。
  據任圩街道黨委副書記卓德政介紹,隨著城市擴張,1999年,任圩街道被列入城市整體規劃區,不再批准宅基地,也不再允許私人建房。
  然而村民們建房娶妻的需求卻沒有停止。村民李新合介紹,到2001年,任圩街道寇灣社區一組在20多年沒有分過宅基地的情況下,多數男女青年無房居住結婚,於是村民向區、鄉兩級政府反映了情況。
  在今年4月25日寇灣社區居民委員會出具的一份情況說明裡,該說法得到證實:“經小組黨員、代表開會研究按每人一間分配了房屋基礎。”
  該說明還介紹了分配給村民土地的來源:“我社區一組建石基礎的土地是1980年一組輪窯廠的取土坑,於1992年經村、組和淮北市環衛處聯繫用城市垃圾回填後,又從外邊購土回填,復墾後分配的打麥場地。”
  李新合介紹,當時小組付了12000元運費;為了進一步回填、復墾,以便能夠使用該土地,寇灣村和生產隊又從外面購買土回填,共計花費了113800元,回填復墾後的土地共有58.6畝。
  《法制日報》記者從村民提供的一份會議紀要上看到,2001年5月30日晚,寇灣社區一組全體居民代表、黨員開了一個會,大家一致同意,用原瓦窯廠取土坑經回填後的廢場作為宅基地分配給大家建房使用。
  寇灣社區的說明稱,寇灣社區1組現有已分配房屋基礎455間(其中已建石材基礎353間、大磚基礎60間;已建好房子12間,尚有30間空宅未能建成)現場還有樹木6610棵,墳260座。
  其中已建好的12間屋子,屬於寇思祥、李新河和劉懷軍。寇思祥說,2005年,因為兩個兒子馬上到適婚年紀,他開始到這塊新“宅基地”上蓋房子。
  “1998年左右我們小組的耕地就被街道整體租走了,我們一家一直在建築工地上做一些泥瓦活。所以蓋房子也就買了一些材料,不要工錢,都是自己蓋。”寇思祥回憶,當時他們三家蓋房子時,並沒有遇到過什麼阻力。
  兩年前,寇思祥的大兒子結婚了,他把原來村裡的兩間屋子讓給兒子兒媳,夫婦倆和小兒子搬到新家居住。
  寇灣一組的其他人家則沒有那麼幸運。李新河稱,從2006年開始,區里的城管隊就來告誡大家,不允許私建住宅。村民於是在打好的地基間隙里種下了幾千棵樹,養了一些雞。
  宅基地身份爭議
  李新河回憶,2012年3月左右,寇灣社區召集村民開會,說要拆除各家各戶的石基礎,每間賠償5萬元,先拆的則能補6萬元。“社區沒有說這塊地已經被徵用了,區里也一直說沒賣我們的地,直到今年4月12日村裡開會才說已經賣了”。
  李新河的說法與任圩街道的官方回覆大相徑庭。卓德政對《法制日報》記者表示,相山區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徵用該地塊的準備工作,並於2009年正式獲得省里的建設用地批覆。
  “在報批之前,這塊土地是集體建設用地,省里批覆徵用後,我們在2010年將該地塊掛牌出讓,最後由淮北相湖投資有限公司拍得。”卓德政堅稱,整個過程他們都有向村民公告,但只能到社區,不可能一家一戶去送。
  在此前的一份信訪回覆上,任圩街道辦事處稱,寇灣一組建房的地塊在2009年以前為農用地。村民們質疑官方前後說法不一。卓德政對此回應稱系工作人員寫錯了。
  相山區國土局局長曹玉廣介紹,2001年該地塊的確是作為小菜地分給村民的,但2004年在城市規劃調整時變更為建設用地。
  在淮北市相山區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中,寇灣一組的土地也被證實為集體建設用地。村民們據此認為,既然是集體建設用地,那就意味著有關部門已經承認這片土地屬於宅基地。
  村民們還向記者提供了淮北市任圩街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(1997-2010年)作為佐證。圖中顯示,寇灣一組建房地塊被標明為居民點用地。
  任圩街道不這麼認為。“集體建設用地並不意味著就是宅基地,根據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,農村村民住宅用地,經鄉(鎮)人民政府審核,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。他們的這塊地從來沒有審核、批准過。該地塊上的建房也一樣,不符合規劃,也沒走程序,屬於違章建築”。
  “我們的地都是村民小組開會同意分的,農村建房也一直都沒有那麼規範,不能因為一些程序沒走就剝奪了我們擁有宅基地的權利。”李新河說。
  曹玉廣則表示,在一些地區,因為歷史原因的確會對宅基地和違章建築管得比較松,但是相山區一直在這塊管理得比較嚴。
  無地之困怎破解
  卓德政介紹,根據文件批覆,該批次土地共400多畝,如今只剩這40餘畝沒有補償完,其他的都已經交付使用了。“沒有補償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塊地性質的爭議,老百姓一直要求按照宅基地補償,要求安置新房。但我們按照法律無法滿足他們。”
  今年3月7日,任圩街道辦事處發佈了一份《關於2013年區領導聯繫調度重點項目推進情況的彙報》,彙報中稱:“該拆遷供地項目,已完成約90%供地和拆遷任務,但有約400間群眾自建‘空宅基地’遺留問題,因問題複雜而沒有徹底解決……正在加緊研討解決辦法。”
  14天以後,寇思祥等3戶房屋被強拆。“中午的時候,我們全家在外面幹活,有人打電話告訴我,說屋子被人扒了。我回來一看,所有東西都壓在裡面了,到現在我都沒動現場”。
  這場強拆得到了任圩街道一份信訪回覆報告的證實。該份報告中還提及了善後處理工作:“3月22日上午,社區、派出所和被拆戶一起到相湖項目部詢問查證,施工方開始說不知此事,後項目部負責人楊總說,進行土方施工的張偉知道這事,並願意協商此事。3月28日下午,相湖公司副總經理唐曉峰作為代表出面與被拆戶談判。4月3日上午,在相湖項目部,相湖公司、被拆戶、辦事處、社區和派出所五方協調處理此事……最終因雙方要求差距較大未能達成一致意見。”
  在給《法制日報》的申訴信中,村民們反覆追問,為何不對違法強拆行為作出處理?卓德政對此的解釋是:“你看那些房子,都是空心磚、彩鋼板、石棉瓦搭起來的違章建築,帶著臨時性的,因為是違章建築不屬於合法財產,所以公安機關未予立案,開發商一直在協商賠償一事,沒有追究。”
  “我們從1998年就沒有了耕地,變成失地農民,如果按照街道說的,我們這塊地不是宅基地,那我們要住在哪裡?”李新河反問記者。
  “這的確是一個問題,不僅我們,很多地方都面臨。”曹玉廣說,除了此類被列入城市規劃區的農村,在一些傳統農村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存在,“一個村莊,它總共就500畝建設用地,但在上一輩已經分光了,到子孫後代就沒有宅基地了。”
  曹玉廣介紹,在很多農村地區,因為沒有宅基地,村民最後只能建到耕地上,形成違章建築,破壞耕地。對於寇灣一組的困境,他介紹,街道只能幫他們辦理低保,以後還會建一些廉租房、公租房,讓他們徹底轉為城市居民。
  (原標題:一個被列入城市規劃區村莊的宅基地困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rqqyq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